議題導讀

愛臺灣足以保衛臺灣嗎?

沒有堅強的國防,我們憑什麼讓別人尊重我們構築美好社會的意願?我們又憑什麼保護我們的美麗家園?但是,如何「關心」國防?臺灣的財政和人力畢竟有限,什麼樣的政策能確保足夠的國防能力,同時又不會忽略社會的其他需要?多年來,軍中一些不幸事件影響了民眾對國軍制度的信心。在這個環境下,我們又該怎麼強化國防?
吳怡農
December 13, 2013

原載於《天下獨立評論》-本系列分上、中、下三篇

〈閱讀中篇:軍隊現代化:經濟、教育、民主、外交

〈閱讀下篇:軍隊與社會的疏離:美國募兵制的負面經驗

台灣認同在最近幾年急速成長;大多數的民眾已將台灣視為獨立國家。根據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「中國效應」研究小組的民意調查:即使中國政治民主、經濟繁榮也不願意和中國統一的民眾持續增加,其比例在2013年已經高達76%。人民對土地的關懷也日漸深刻。《看見台灣》紀錄片獲得廣泛的迴響,因為它一方面展現台灣國土之美,另一方面也和觀眾共鳴對美麗國土的珍惜、對它遭受破壞的惋嘆。

然而,當大多數民眾視台灣為獨立的政治社區、也珍惜台灣國土的同時,我們對防衛這個獨立社區、這塊美麗國土,卻愈來愈為輕忽。不論是政府或一般公民,似乎都愈來愈不重視台灣的國防。沒有堅強的國防,我們憑什麼讓別人尊重我們構築美好社會的意願?我們又憑什麼保護我們的美麗家園?

在過去的威權時代,軍隊被民眾視為威權統治的支柱,軍人也被視為和社會脫節的保守反動力量。不過,台灣民主化已經二十年多年,許多民眾對軍隊的態度似乎沒有太大的改變。如今,社會普遍認為兵役只是生命和時間的浪費。洪仲丘事件之後,軍隊的社會形象跌至谷底。另一方面,政府也計畫將徵兵制改為募兵制、並推動裁兵政策。實施募兵制度之後,軍隊和社會的距離勢將愈來愈遠。一個強鄰壓境的小國,在追求自主及和平的過程中,需要的正是堅強的國防、以及對軍隊和軍人的支持。可是我們似乎正反其道而行。

兩岸密切的經濟交往也解除了台灣民眾的戒心,將對岸視為友善的、可以提供巨大經濟利益的鄰居。根據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13年的調查,台灣民眾中只有三成左右擔心中國以武力逼迫台灣和它統一。在這樣的心態下,國防不只多餘、浪費金錢,甚至可能危害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。

不久之前國防部長在立法院答覆立法委員的質詢時,將兩岸軍事定位為「敵對關係」,遭到中國時報社論的抨擊,說國防部長嚴明「失言」,並說「兩岸軍事若是『敵對關係』,兩岸就永無真正的和平機會了。」雖然台灣社會不將對岸視為敵人,對岸的政權卻一直將台灣視為敵人。不只千顆以上的飛彈對準台灣,也將其攻台戰略訂為:在美國有機會干預之前,即迅速佔領台灣。

在無視於對岸軍事威脅的心態下,我們的國防投資持續減低。2013年的國防預算總額是GDP的2.1%,二十年前是3.8%;如今佔政府總預算16.2%,二十年前則為24.3%。2013年國防預算總額是新台幣三千一百億,比2008年還要低8.3%。

其實,在現代社會中,國防不是花費,而應是一項投資。國防不只能保護我們的生活方式,也具有衍生的效果:包括公民對社會的認同、國民外交的促進、國家形象的提升、以及產業科技的發展等。如今是我們調整心態,重新檢視國防的時候。

本文分為三部分。第一部分分析兩岸的軍事對比,中國解放軍近年來的發展。第二部分介紹同為強敵壓境的以色列、以及同為小國的新加坡,兩個國家追求現代化國防的經驗。這兩個國家文化不同、但資源同樣有限;他們對國防的思考,對軍隊和現代社會之間關係所做的規劃,很值得我們參考。第三部分則透過美軍募兵制的經驗,初步討論台灣國防制度的走向和改革原則。

對臺灣的軍事威脅

中華民國高等政策研究協會、美國國防大學、和藍德智庫(RAND Corporation),於2013年11月在台北共同舉辦「2013年中共解放軍」研討會。參加會議的許多國際中共解放軍專家,都表達了令國際社會擔心的趨勢:包括解放軍軍力的迅速升級、在外海與菲律賓和日本的衝突、以及違背國際海事法的行為。

11月23日,中共國防部在國際空域劃設廣大的東海防空識別區,展現中國持續的強勢作風(發佈原文及地圖)。相關規則公告接著說明:「對不配合識別或者拒不服從指令的航空器,中國武裝力量將採取防禦性緊急處置措施」(原文)。三天後,11月26日,解放軍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從山東青島軍港起航,前往南海海域展開軍事訓練。至目前為止,國際社會的反應是:日本、韓國、和美國的戰機飛越該區,透過行動否認中國在這塊國際空域的主控權;日本政府指示日本民航公司不需服從中國的指令;韓國政府12月8日宣布,將其防空識別區往南延伸300公里,擴大與中國及日本防空識別區的重疊(地圖)。

中國針對台灣的軍備提升也是無法否認的事實。解放軍現代化進程、戰略構想發展、兵力結構與部署、以及武器研製能力,都對台灣造成巨大的威脅。中國2013年的軍事預算約美金一千兩百億,是十年前的四倍;而對台用兵仍是中國戰備的主要目標。今年台灣國防部出版的四年期國防總檢討(原文)指出:

中共迄未放棄對臺軍事行動整備,並預擬對臺作戰構想與計畫。近年南京及廣州軍區陸續換裝主戰裝備,已具備對我多元作戰能力,各項演訓活動,亦以迅速結束海島衝突,降低他國介入可能性為主。另中共持續抗議美國售我武器,要求美方逐年減少、最終停止對臺軍售,以阻礙我防衛戰力之提升,擴大兩岸軍力差距。同時中共主導國際法或戰爭法內涵詮釋權,塑造對臺發動戰爭的正當性與合法性,爭取軍事行動主動權,以防止他國介入臺海軍事衝突。

台灣政府經常宣稱「兩岸關係逐漸穩定」。馬總統從2008年上任至今,在兩岸關係「正常化」、台灣持續減低國防預算的同時,中國軍方對台灣的敵對姿態不斷強化。配置在對岸的近距離飛彈過去五年穩定地增加,目前已經超過千枚。根據美國國防部2013年中國軍事報告(原文),部署在台灣海峽的解放軍陸軍人數高達40萬、坦克車3千輛。海軍在東南海的戰備升級更值得注意:驅逐艦16艘(台灣:4)、護衛艦44艘(台灣:22)、大型兩棲運輸艦27艘(台灣:12)、傳統動力潛艇33艘(台灣:4)。中國的空軍也迅速換裝中:離台灣近距離的轟炸機數量為160架(台灣:22)。中國同時提高解放軍的資電作戰能力,實施聯合登陸等重大軍事演訓練,強化對台的戰備整備作為。在這個背景下,國防的重要是不可輕視的。

面對強大的中國軍事力量,有人覺得:無論台灣如何增強國防力量,也和龐大的解放軍無法匹敵。甚至有人悲觀地認為:中國軍事力量強大,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也愈來愈大;而另一方面,台灣在經濟上又似乎愈來愈需要大陸,所以兩岸統一是遲早的事。兩者的共同結論是:國防是沒有意義的花費,對台灣更重要的是促進兩岸的和解。可是,沒有堅強的國防,和解只是完全屈服於對方的條件。預期終究統一的人也需要認識到:即使兩國統一不可避免,統一也有不同的方式。如果台灣國防能力不足、經濟又完全依賴中國,屆時「統一」的條件會比較像香港,還是比較像新疆、西藏?更何況,連相對享受自由的香港人也意識到在中國統治下的限制。1997年主權移交前,多年的談判由英國主導、並有英軍的保護。不過回歸後的16年來,普選仍未實現,而且看來越來越遙遠。香港中文大學的2002年民調顯示,58%的香港人民同意:回歸後北京中央政府有落實「一國兩制」。可是,其比例在2013年已下降至23%。

台灣將以什麼籌碼和中國談判重要的政策,例如移民、司法、宗教及言論自由、選舉制度、財產保護等?在毫無選擇下的統一,台灣可能成為什麼樣的家園?

更多數的人認為,兩岸未來的關係仍然不確定。有人認為我們早已獨立,實際上享有自治權,也已經發展出台灣特殊的文化及認同。和真正獨立的差別,只是象徵性的宣言。對懷有這樣想法的同鄉,國防的重要性更是明顯不過。無論對台灣的未來有什麼不同的期望,不論政治立場是藍還是綠,台灣的國防是大家共同的課題。

那我們如何「關心」國防?台灣的財政和人力畢竟有限,什麼樣的政策能確保足夠的國防能力,同時又不會忽略社會的其他需要?多年來,軍中一些不幸事件影響了民眾對國軍制度的信心。在這個環境下,我們又該怎麼強化國防?其實,我們並不是唯一缺乏資源又需要投資於國家安全的國家。以色列和新加坡是很好的案例,提供許多值得參考的經驗。

〈閱讀下一篇:軍隊現代化:經濟、教育、民主、外交

更多文章

空中力量的民主化:叛亂勢力與無人機
湯瑪斯.漢默斯(T.X. Hammes)
掌握空中軍事力量,從空中發動有效攻擊,將不再是專業正規軍專屬的能力。取得空中攻擊能力的資金、技術門檻大幅降低,現今的戰爭形式早已不同於以往,戰略思維與佈局必須有所調整。
美國國防戰略:摘要
美國國防部
美國國防部出版的國防戰略明確將中國列為首要戰略對手。中國的政治、經濟、軍事能力如何影響美國的國防戰略?美國在亞洲的兵力部署必須如何調整?這又表示美國期待與其盟友建立什麼樣的夥伴關係?此摘要為美國國防戰略報告的公開版本。
國防自主?小英沒想到的險阻
吳怡農
民進黨即將完全執政,正是徹底改造國防的時機。蔡英文將國防自主列為重要政策方向,發展潛艦與教練機的國造計畫。小國家從事高科技、高花費的武器研發和製造,抱負固然無比遠大,然而是對資源的有效利用嗎?台灣是否掌握了成功的關鍵?但更該思考的或許是: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武力來保衛台灣?